close

首先說,

打完發現這是甚麼白爛的標題= =

總之,

出發前就早有心理預備即便到了夢想的國度還是會有許多地方與期待有所落差(其實根本沒有期待....?!),

但是等真正遇到的時候還是不免的錯愕了一陣。

而其中最讓我不適應的大概就是樂團了吧。

 

幾乎我認識交響出國的人都多少加了樂團,

不論是交換的、研究所的,

多多少少因為自己喜歡音樂,

也到國外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之前健一學長就極力推薦加樂團,

說是打入當地文化圈跟當地人相處的最快方式。

再加上想要體驗好的指揮帶團,

大概就是抱著這種憧憬來到德國的樂團的吧。

 

然後就發現,

根本就沒那回事。

 

首先語言就是個大問題。

慕尼黑這邊沒有真的學生樂團(好吧聽說法蘭克福也沒有),

所以當中不乏中老年人,

所以也別期望像芬蘭學生樂團指揮轉到該聲部的時候貼心地換成英文,

因為就會有很多人聽不懂= =;

然後聽不懂指揮就幾乎等於沒在修音樂= =

指揮講的話我現在可以猜到七成(甚至他在製造音樂情境我大都可以理解),

但是還是覺得有點落差。

再來關於蔡健一的經驗在德國也不適用。

他所待的小鎮顯然人們普遍程度不佳,

因此當有一個強者(好啦也可能是我不夠強TAT)出現馬上就在小鎮裡出了名;

在德國會音樂的人很多,

才不缺強者,

又如果要用另外一個語言溝通的話,

沒有人會想特別浪費力氣在做這件事。

不是說他們很冷漠,

他們還是很nice 但是就只是nice,

多數時間看到我還是會很好心的邀請我加入,

或用幾句英文問候,

然後之後再把我忘記這樣~

我即便到後來有比較能猜到大家在談論甚麼,

多數還是沒辦法跟上大家的對話速度。

結果發現到最後跟我比較熟的就是樂團的其他邊緣人(可以講英文的老人)

 

在來就是音樂的部分了吧。

我記得當初交響的學姊沛綾就跟我說過台大交響是很難得的要好好珍惜。

當初不是很懂為甚麼,

出來就稍微可以體驗到一些了。

 

總覺得人們加樂團的目的好像不是玩音樂,

而是想找個能展現才能的地方。

他們有能力、

但是不願意練習也不想修音樂,

但在集訓晚上卻積極地不睡覺在玩室內樂。

或許這是每個樂團普遍後半段的狀況,

只是我在交響都坐前面,

而在這邊坐得較後面的關係。

但是碰到不想修音樂的團員,

加上有心修音樂但是我七成聽不懂的指揮,

實在也沒什麼用TAT,

團練的真的有點辛苦~

 

大家在練習時沒什麼在聽旁邊聲部,

自己拉得很開心;

首席沒什麼在管聲部,

也不太決定弓法(我不知道他們弓法怎麼來的 但是就是一個首席也不熟的概念),

首席比較像行政上的幹部而不是音樂的。

有一次我跟一位團員討論到團練的狀況,

他說或許是因為大家第一次練西貝流士的音樂還不熟作曲家的風格,

聽到內心其實蠻不認同的,

這也能當藉口....。

 

然後自己不知道聽到誰的傳聞誤以為國外的管樂都很強,

技巧上是沒有啦,

而且也是非常普遍的會跟指揮對不到拍子(拖拍慣犯)。

不過大概就是氣很足體力很夠,

吹一整天都沒問題。

 

抱怨完了XD

剩下就是些插曲。

在這邊拉樂團發現其實許多人拉琴還是走浮誇路線的,

動作大的很誇、身體又晃得很兇。

有一次我坐在大提琴旁邊差點被撥弦後華麗揮舞的弓戳到XDDDDD

 

再來就是許多人聊天時都會好奇問到台大交響都演奏些甚麼曲子,

從上學期的說起總是拉二。

有個法國人就問:「是不是亞洲人都很愛拉赫曼尼諾夫啊」(當然不是啊)

他說他所接觸過的亞洲樂團都演拉二( = = )─他去北京出差順道聽那邊的樂團演出就碰到拉二、另一次中國樂團到歐洲演出也演拉二。

我只好把歷年的公演的曲目報出平反一下...

拉赫曼尼諾夫的芭樂曲才不是常態XD

 

總之,

再撐一下就過了。

現學現賣一下:
Ich kann damit lebe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