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到北德旅遊都是去一些大城市,
但這次拜訪堂姊時才發現其實北德還是有很多迷人的小鎮,
儘管風格沒有南德的小鎮們那麼強烈,
但仍舊不失其魅力。
Lüneburg呂訥堡位在漢堡東南方,
從慕尼黑到漢堡火車中間會停靠,
本來安詳地在車上休息,臨時起意跳車跑去逛逛。
呂訥堡是以鹽產而致富的小鎮,
尤其在神聖羅馬帝國時建立的漢撒同盟商業往來互動下,
藉著本身的鹽礦與交通位置優勢,
躋身漢撒同盟最富有的城市之一。
呂訥堡不同於一般大家印象中德式木桁架小屋的形式,
反而是以紅褐色磚砌的房子居多,
尤其在Ilmenau伊爾默瑙河畔的房子,
讓人想起了荷蘭
Der Stintmarkt 胡瓜魚市場
早期胡瓜魚交易的地方,
現今主要為酒吧跟餐廳,
讓遊客可以參觀河景吃美食。
Alter Kran 老起重機
位於河畔的百年老起重機是呂訥堡的象徵標誌之一,
承載著當年鹽礦搬運的重任,
是轉換貨物水路運的主力。
他保留了中世紀的機構設計
內部有兩個腳踏板,
必須人力踩踏啟動。
由於是清早到達的,
街道仍略微冷清,
但走在路上還是忍不住讚嘆這個小鎮真的好迷人。
Abtsmühle und Lüner Mühle 修士磨坊與呂訥磨坊
伊爾默瑙河區域有兩個水力磨坊,
早期皆是為提供修道院需求而研磨穀物
很喜歡這兩處的造景雕像,
表現出孩童時代的天真與快樂,
下面那個雕像作品的題字是:「生命很美好」
就這樣漫無目的地在大街上晃著
本來要拍市政廳,
但因為前方被市集攤子佔滿了只好作罷(借別人的圖片)
(圖片來源:Lüneburger Heide)
市政廳是經過歷代修建而成的混搭風格式樣貌
(光看那個像幽靈一樣的塔頂,不說還以為是P上去的)
(圖片來源:Lüneburger Heide)
值得一提的是,
市政廳辦公室的前室天花板吊了一盞放了豬骨燈籠,
傳說是因為獵人在追捕母豬時發現了鹽泉,
致使之後呂訥堡能因鹽致富,
因此把當時那隻母豬的骨頭保存作為紀念。
Heinrich-Heine-Haus 海涅故居
在市政廳旁毛絨絨招人注目的房子是浪漫主義詩人海涅的故居。
海涅曾稱呂訥堡為無聊的住所,
現在這棟建築部分為政府辦公室、另外也常設置文藝展覽。
Das schwangere Haus 懷孕屋
在市政廳另一處則有一個有趣的屋子。
在長期陰冷潮濕的天氣作用下,
外層磚牆的石灰吸水膨脹後向外凸出,
因外型像凸出的肚子而被取名為懷孕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一旁的房子是古典時期狂飆作曲家Johann Abraham Peter Schulz約翰舒爾茨的出生地。
Auf dem Meere 在海上
「在海上」為聖米歇爾教堂前的一條街道,
其因鹽礦開發地層下沉被海淹沒而得名。
後期考量觀光因素鋪上石子路,
但這邊的街道明顯比市區狹窄許多
St. Michaeliskirche 聖米歇爾教堂
聖米歇爾教堂是呂訥堡最主要的三大教堂其中一座,
也是一磚砌的修道院教堂。
1700-1702間巴哈在此擔任詩班團員,
因此教堂後方還另有巴哈廣場。
由於教堂也在下沉區域範圍內,
教堂內柱也有嚴重的錯位。
Kalkberg 石灰山
米歇爾教堂旁邊就是石灰山
石灰山說準確一點應該是石膏丘,
在17世紀時人們都在石灰山下方採集石膏,
使得整座山嚴重縮水。
現已被設為保護區,
其高度為原高的約七成。
但主要值得來看的原因是他可以俯瞰整個呂訥堡,
是一個很棒的景點(除了會被樹遮住之外)。
回到街上逛逛。
很喜歡這樣的小鎮
吊了一串鞋子的纜線
呂訥堡前音樂院
純粹覺得他的房角設計很酷
Platz Am Sande 桑德廣場
Am Sande廣場是呂訥堡的中心廣場,
也是早期交易進行的所在地。
有趣的是,
廣場的兩端分別是St. Johanniskirche聖約翰教堂以及IHK (Industrie- und Handelskammer)工商會,
可想像許多宗教經濟活動都會在此進行。
技術不佳,
當天沒有拍到滿意的照片(真的很難拍出感覺),
所以又偷了一張照片
(圖片來源:Lookphotos)
呂訥堡還有個著名的水塔景點,
但因為自己太懶又已經稍感腳痛,
整個人興趣缺缺而沒再拜訪。
時機好的話,
石楠草地也是大家來呂訥堡會去的景點(真的很美)
總而言之,
呂訥堡雖然沒有甚麼非看不可的偉大景點,
但這個小鎮卻充滿魔力,
讓人著迷,
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