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3更新)
不知道說到德國食物大家除了啤酒、香腸、豬腳之外還會想到甚麼(小熊軟糖不算)。
老實說,
這三樣以德國人的飲食習慣,
啤酒不能當正餐,
豬腳製作不容易,
大概只有香腸比較常接觸。
畢竟這邊的人並不愛發食記或餐廳評論,
TripAdvisor或Yelp這些都只是拿來看觀光客拍的照片而已。
於是為了知道德國人除了三明治之外,
廚房到底有甚麼用處,
我幾乎每逢德國人都問他們最愛(推薦)的德國食物,
死纏爛打的要他們生出至少一個答案。
然後再(努力找機會)踩點。
後來發現,
其實只要認真觀察超市裡面,
冷藏區都賣甚麼就大概可以猜到大家平時都吃甚麼了~
結果蒐集了一大堆照片,
要整理也是挺不容易~
首先是全德國各地普遍會吃的食物。
Ganz Deutschland 全德國
Brot 麵包
德國人也吃飯、麵,
但多數還是以麵包為主。
德國人最引以為傲的是他們的面包含了高比例的黑麥,
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
其他成分主要是當地作物小麥、大麥和馬鈴薯,
多數時候還會混入其他穀物。
一般麵包店會賣超大的家庭式麵包,
買回去就切片當主食吃。
這種麵包的主要用途是早餐到午餐中間果腹的點心,
和晚餐的主食(德國人稱為Abendbrot)。
Brötchen/ Semmel(Bayrisch) 小麵包
小麵包的用處多是早餐的主食或夾香腸/肉片。
小麵包通常黑麥加得較少,
整個也做得比較精緻,
很多在表面還會撒上穀物如葵瓜子或罌粟子。
但是不管配甚麼或塗甚麼醬吃,
德國人的麵包幾乎都會抹奶油。
(他們的說法就是:奶油可以幫助固定肉片或起司在麵包上→但是果醬加奶油就說不出一個所以來了)
我個人很喜歡吃麵包(尤其是上面灑有穀物的那些),
到德國根本就失心瘋了~
每次看到麵包店那堆超大的麵包都在流口水,
可是念在自己只有一個人肯定吃不完的份上只能乾瞪眼。
但是由於德國麵包比較韌,
很多習慣吃鬆軟麵包的台灣人並不愛。
Kartoffeln馬鈴薯
馬鈴薯應該是消耗量僅次於麵包的主食吧。
他主要出現的形式有薯塊、薯條或馬鈴薯沙拉(或者後面會出現讓亞洲人很討厭的薯球),
通常都作為肉類的配搭食用。
Kartoffelsalat馬鈴薯沙拉(左)/Kartoffelpuffer(Reiberdatschi)馬鈴薯煎餅(右)
德國的馬鈴薯跟一般台灣的馬鈴薯差很多,
且依澱粉含量分成很多種:
1. Festkochend(11-13%):耐煮的
2. Vorwiegend festkochend(13-15%):稍微耐煮的
3. Mehlig kochend(14-16%):煮了口感粉粉的
4. übrige Kochtypen:無歸類的
在做不同菜餚時,很講究(龜毛)的會使用不同的馬鈴薯。
找到一條連結詳細介紹了德國的馬鈴薯:小客廳Das Wohnzimmer-德國馬鈴薯分類
裡面還介紹道:不同種類的馬鈴薯是以女生名字來命名分類的。
曾經看過一位部落客對德國人和馬鈴薯的形容是這樣的:
「要當一個德國人,你的腦子裡至少得有12道不同的馬鈴薯食譜。
說德國人缺乏想像力真是大錯特錯。他們只是集中火力把想像力,運用在某些特定的事物上,例如外出服裝、官僚體系、讓句子更加複雜的複合詞、飲料混搭,而其中最有創意的,大概就屬馬鈴薯的吃法。」
(摘自:《德國人不意外》─要當一個德國人,你的腦子裡至少得有12道不同的馬鈴薯食譜)←點擊連結觀看德國人的馬鈴薯料理
(寫到這裡忍不住要OS:至少比一個都在吃馬鈴薯但是永遠只會把馬鈴薯煮成爛泥和薯條的鄰居國家好...)
既然講到馬鈴薯,那就順便講一下Knödel好了
Kloß/ Knödel( Bayrisch) 馬鈴薯糰(丸)
這是目前為止我看(聽)過亞洲人接受度最低的一個東西了吧。
它是由馬鈴薯混入麵粉與蛋後捏製成球狀水煮而成,
口感蠻特別的,
很有彈性(有人形容像粉粿)。
也是常見的澱粉類配菜(基本上去餐廳主餐幾乎沒有不見到他的~)
基本上他蠻乾的,
所以都會配(超鹹的)醬汁吃。
不過他的做法蠻複雜的,
所以許多家庭都直接在超市買現成的回去加熱吃。
後來其實Knödel在巴伐利亞區已經泛指這種大圓的東西,
不限定是馬鈴薯為主要成分。
Semmelknödel 麵包丸
顧名思義,它裡面含有大量的麵包屑。
但基本上除了外加麵包之外,
它的成份跟純Knödel差不多的,
不過個人覺得他吃起來口感像球狀的碗粿。
Leberknödel 肝丸子
Leberknödel就沒有馬鈴薯的成分,
然後是目前提到的Knödel裡size最大的。
吃起來就是很重的豬肝味,
然後口感也是肝的乾粉感,
因此一定是煮成湯。
個人覺得這是愛吃肝的人就可以接受的料理(只是真的太大一球了,吃的很辛苦)。
以上是比較常見的Knödel,此外還有各種芹菜Knödel等等的...(聽說慕尼黑還有專門賣Knödel的店)
Döner
Döner在土耳其文其實只代表旋轉的意思,
德國的Döner是土耳其的旋轉烤肉到德國發展而成的食物。
它在柏林發跡,
現在德國各大小城市相隔幾條街就可以看到這樣的土耳其餐廳,
而且幾乎很難採到雷(一旦你接受這種食物)。
通常就是土耳其大餅裡面夾生菜(番茄洋蔥紫色高麗菜黃瓜等等)和土耳其烤肉和土耳其醬,
一個分量十足的Döner大約賣3-4歐。
對德國人而言Döner也算是德國代表性的食物了,
還記得我剛到德國我一位德國朋友就先問我嘗試過Döner了沒XD。
目前德國最有名的Döner是柏林的一家叫Mustafa's Gemüse Kebap的攤子,
聽說要排兩個小時才會吃到(我去觀光是絕對不會浪費時間在吃飯或排隊上的,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名符其實XD)。
Pfannkuchen 鍋子煎餅
之前曾經有篇網誌曾經寫過Pfannkuchen的簡短介紹:[Waldeck] Netzer Bahnhof - Das Pfannkuchenhaus
基本上,
法式Crepe、美式pancake、跟德國的Pfannkuchen材料差不多,
但差在材料運用的比例(當然還有最後煎出來的厚度)。
之前有朋友就說:「其實每個國家都有這種煎餅然後上面放料的東西」,
所以要是找的到也是蠻安全不用顧慮接受度的一種食物。
不過這相較而言比較不常在餐廳看到,
猜測是偏家常的。
Flammkuchen 火焰薄餅
(很明顯名字是我亂翻的)
Flammkuchen起源於法國亞薩爾斯和德國巴登符騰堡邦一帶,
名字的由來是最初它的功用是來測試柴燒火爐溫度用的,
每當餅緣焦熟時即為烤麵包的所需溫度。
傳統口味為碎培根、洋蔥和 fromage blanc(某種脫脂的奶油),
後來延伸口味多元化了,
但是那個奶油抹的底是必須的。
德國通常以Schmand替代(英文叫Smetana中文是斯梅塔納酸奶油,總之是另一種很肥的creme)。
左圖是傳統口味(看起來很有火腿炒飯的感覺),
右圖是菠菜番茄費達起司口味。
外觀其實跟披薩沒有兩樣XD,
但是是好吃的。
再來是肉類
Bein/ Haxe豬腳
德國豬腳南北的處理方式不同,
對豬腳這道菜的稱呼也不同(其實本來就對豬腳這塊肉的用詞就不同)。
德國豬腳是取豬的前後小腿,
也就是腿庫的部分(只是腿庫僅限後腿)。
通常由於脂肪較豐富,
會搭配酸菜食用解膩。
而巴伐利亞應該是全德國最愛吃豬腳的地區了。
畢竟豬腳是鄉下來的食物,
然後巴伐利亞又是南部鄉下地區,
豪放的吃豬腳再配啤酒這樣~~
Schweinshaxe
德國南部稱豬腳為Haxe,
而慣用的烹煮方式是用烤的。
多數亞洲人對於德國豬腳的理解應該都是南部豬腳。
(雖然在台灣我吃過的德國豬腳都烤得很不像)
南部豬腳會把皮烤酥脆(甚至超硬),
到表面油脂都發泡的狀態。
偷懶方式可以先油炸再拿去烤,
但是這樣效果和口感都有差就是。
要如何讓皮脆,內部的肉卻不乾柴就是技術所在,
這也是讓許多台灣觀光客對真正德國豬腳失望的點(因為太容易踩雷)。
有些店家會再配上醬汁,
但是基本上豬腳本身已經夠鹹了,
醬汁只有幫助Knödel入口的作用。
Eisbein
北部豬腳則是用煮的˙。
他是先經醃漬過後再拿去煮的,
肉質較軟嫩且味道十足(可以想像成沒有醬油色的台式豬腳)。
相較而言他的技術要求就沒那麼複雜,
因此比較不容易踩雷(安全牌)。
Schweinebraten 炙烤脆皮豬肉
這不是我吃的,
然後目前也沒有看到一個官方的中文名稱所以就容我亂取名字。
Schweinebraten拆開直翻是烤/煎/炸豬肉
(一個單字包含這麼多意思就知道德國人多不重視弄熟食物的方式),
但是這個單字組合下是特定指烤豬肉,
而在料理慣性上德國人似乎只會取特定部位─豬頸、豬肩、背脊─來處理 。
多數餐廳會註明是哪個部位。
圖中是紐倫堡吃的烤豬肩。
Sauerbraten 酸味燉肉
名字跟上一個很像但是長相完全不一樣的一道菜。
Sauerbraten多使用牛肉,
在燉煮前浸泡醋及香料三天左右而製成的料理。
每個地區慣用的香料不同,
會斟酌加入胡椒、月桂、洋蔥...等,
而靠近阿爾卑斯山一帶的地區慣用鹿肉來做Sauerbraten。
Wurst香腸
香腸就不浪費時間多介紹了。
最一般可以見到肉類(豬牛)香腸統稱Bratwurst,
有名的有法蘭克福香腸、紐倫堡小香腸、圖靈根香腸...
而其他特殊口味的如Salami、血腸、肝腸。
血腸/肝腸(其實就像肝醬一樣)
還有一個常見的咖哩香腸
Currywurst
起源地是柏林和漢堡其一(還在為此爭執中)、
簡單來說就是香腸配番茄醬加咖哩粉,一份2-4歐,
常配薯條食用
(個人覺得沒有甚麼咖哩味)
就這樣((聳
Frikadelle/ Fleischpflanzerl(Bayrisch) 肉餅
這也是各國都會有的肉餅(例如日本美國的漢堡肉、土耳其的Köfte、西班牙的Albóndigas...),
作法味道也大同小異(好啦其實是我舌頭吃不出來)。
只是待在巴伐利亞就很衰的肉餅名字特別長又難念,
點菜上發音的困難就減低的我實用的意願XD
Gulasch匈牙利湯
匈牙利湯是紅蘿蔔與洋蔥大火炒過後與牛肉丁一起燉煮加入辣椒粉和茴香粉與馬鈴薯的基底,
剩下怎麼配看廚師自由發揮。
可以煮成湯或當一道菜配麵包或短麵吃。
他通常都蠻鹹的就是。
Roulade 牛肉捲
單查Roulade這個詞可以發現他其實就是捲狀食物,
(甚至瑞士捲都可以叫Roulade)
但在德國Roulade專門指牛肉捲,
有時候牛肉與捲心菜一起捲,
加上碎培根、洋蔥和醃黃瓜等煮成,
又稱Rinderroulade(直翻就是牛肉捲)。
有些直接用捲心菜包肉的(不太真的捲他)則稱Kohlroulade。
不過就是~這邊的肉就是德國人愛吃的口味類型─
偏乾柴然後偏鹹。
就是個超硬超難咬的肉捲,
雖然他們習慣切片吃,
但是很少人真的功力好到可以把他切成片
(野人如我就直接咬了~)。
牙齒咬的牛肉捲斷面
Gehacktes/Mett Brötchen 生絞肉麵包
生絞肉麵包比較常見於西北。
這邊的吃法很簡單,
將生豬肉剁碎後加入鹽巴配上洋蔥夾在麵包裡。
基本上基於衛生安全,
生絞肉在儲存加工運送的法規很嚴格,
而且他不賣超過中午。
至於生豬肉有寄生蟲的問題....反正生魚片也都是寄生蟲我們還不照吃。
其實個人覺得口感蠻像生魚片的,
而且洋蔥味蠻重所以也不會太多生肉味。
我不是很清楚他是使用哪部分的豬肉,
但是肉的脂肪含量蠻高的,
算好吃XD
最後要抱怨的是這裡的咖哩。
第一次知道德國人也吃咖哩是在網路上看到的,
反正是個臉書的廣告連結在講芒果的好處─烹飪之萬用(我就先撇開這邊的芒果有多難吃不談了),
然後就很詫異地看到文章寫道:放在咖哩裡。
當下整個shock,
還再三檢查,
完全不知道這是甚麼咖哩.....(我只看過芒果牛柳─這是我最大的芒果鹹食接受範圍了)。
那天在樂團集訓週末的時候看到這料理,
才知道德國人的咖哩配料還不只是芒果。
竟然還有草莓跟奇異果!
整個咖哩很稀,
味道偏淡,
因此跟煮過的水果味道還不算違和(但是吃熱草莓和熱奇異果感覺就很奇異....)。
同桌有個日本人,
飯後悄悄湊到她旁邊問她的感想,
她一臉無奈的看我表示:「這是德國啊~」
((哭笑不得
因為篇幅有點長,剩下的決定分篇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