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
五年後,我又重新回到了慕尼黑開啟我的新生活。
在準備過來的整個過程才深深體悟到,
當初作為一個交換生過來,
真是被打點的好又毫無負擔的啊。
之前真的從出發到落腳自己都處於一個懵懂又非常好運的狀態─
連自己在做甚麼、有甚麼事情要完成都不清楚,
像是來度假一般(那時有人說我還在蜜月期這種說法我不置可否)。
當初就聽朋友的話、把網路上指示出發前該完成的事解決,
結果選了一個宿舍辦公室沒開的日子抵達,
又是靠著阿姨的人脈找到一個人收容我一天,
另外隔天帶著我辦妥學校註冊入住以及學期交通的各種事情(恩對 當時我就是各種狀況外)。
再隔一天的去市政局註冊也是完全靠運氣(恩典),
只知道要早點去搶排隊,但甚至連自己要衝去哪裡搶號碼都不清楚的我,
就甚好運的跑到了對的區域還意外的等到辦理完成。
然後等待途中也遇到幾個跟我一樣狀況外的學生,
其中一個不知道用甚麼方式當下為大家搞清楚之後還要做的事情順序,
於是安頓的鬧劇就這樣結束了。
這次交換生保障沒了之後,
第一件事就是陷入所謂的慕尼黑「找房地獄」。
除了每個空缺都可看見十幾個人搶之外,
沒有學生宿舍,所有外面的住宿租金都是兩三倍起跳。
想起以前自己對其他人炫耀「這就是交換生的好處」那個嘴臉,
以及當初會長說「你有宿舍就該感恩了」,
真想狠狠打當初的自己好幾個巴掌。
其他事種種常搞到自己一度想忽略所有訊息躲起來(啊 其實就是自己無能),
但船到橋頭自然會....不見得直但是會找到方法過去,
總之就這麼來了
(當然中間粗神經忘東忘西的狀況也是沒少過)。
許多人問我,
五年回來的慕尼黑有甚麼不一樣。
除了物價有些是令人退卻的翻倍外,
許多行政的便利度有上升(還多了英文版)─
去市政局登記的人員辦事也是極為迅速,
當下我還詫異地問:「蛤?就這樣?」。
不少申請也大幅減少了紙張量,
也有些許可以網路完成。
(當然 很雷的部分還是有)
大眾運輸上古老只能投幣的買票機現在連刷卡功能都附上了。
大概,
除了時間的推移外,
之前的疫情封城和戰爭都構成了些許的影響吧。
啊 之前老在維修的Sendlinger Tor地鐵站 至今還仍舊在修,
只是這次回來有更多地方在維修了,
造成周末就算沒罷工大眾交通還是讓人很困擾。
(故事告訴我們周末就是應該窩在家裡別出門~)
總之 慕尼黑 我回來了。